近日,记者从市工伤保险服务处获悉,从2004年起步,经过短短6年,岳阳市目前已全面建立起社会化的工伤保险制度,跨入全国工伤保险先进城市行列,市工伤保险处还荣获了“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劳动保障优质服务窗口”等多项殊荣,而工伤保险也成为岳阳市五大社会保险中参保人数最多的险种。
用爱撑起“保护伞”
翻开市工伤保险处支付工伤职工的待遇档案,一份份工伤事故受理名单,一笔笔工伤待遇支付费用,赫然在目。这里,记录着数不清的感人故事,也承载着工伤保险人倾情服务竞风流的轨迹。
去年12月,某维修公司职工小陈在工作中因火灾致使胫骨骨折和全身60%面积烧伤。市工伤保险处负责人闻讯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了解病情,和医疗专家一起商讨治疗方案。考虑到其病情危重,又立即联系将病人转武汉某专科医院进行救治。经过近半年的精心治疗,小陈的病情基本稳定了,该处按政策为其报销了前期治疗费35万余元。由于面部遭受毁容,小陈一度情绪低落,拒绝接受进一步治疗,妻子难以理解他内心的想法,夫妻俩频频发生争执,年迈的父亲得知后心急如焚……
为重新唤起小陈的生活信心,挽救其濒临破碎的家庭,市工伤保险处派人到医院做通了小陈的思想工作,并多方联系技术精湛的整形专家为小陈做面部整形。术后三个月,他各方面功能得到恢复,肌力明显增强,关节的活动度也明显提高,变得开朗多了,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正是该处细致入微的亲情服务,驱散了工伤职工心灵深处的阴霾,融化了工伤职工心中的尖冰,挽救了一个个濒于破裂的家庭。
以人为本,关爱工伤职工,这是市工伤保险处每一位工作人员心中不变的服务准绳。
在川流不息、人来人往的服务大厅,爱心在这里流淌,温暖从这里传送。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参保职工来此办理工伤保险业务;每月约有3000人申报工伤认定,2800人领取伤残补偿;每年约有600人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近8000人报销工伤医疗费……
据悉,截至目前,该处已累计发放工伤待遇37000人次,金额1.5亿元,完善的工伤保险政策支付体系,从根本上确保了工伤职工的及时救治、补偿和供养亲属的基本生活来源,为工伤职工撑起一把牢固的“保护伞”。
一组组数据,反映的是工作,体现的是责任;一串串数字,关乎的是民生,换来的是康宁;一次次善举,解决的是民事,诠释的是真情!
倾情打造 “安全网”
去年5月,某建筑公司刘老板承建了某高档住宅工程项目,工地开工前,他为项目所有员工办理了工伤保险。工地开工的第5天,一农民工在施工时不慎从三楼摔下,造成全身瘫痪。高昂的医疗费让刘老板急傻了眼,只好硬着头皮四处向朋友借钱。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伤者出院后的第6天,他就接到了市工伤保险处结算工伤医疗费用的通知。该处共支付医疗费、伤残补助金15.62万元,伤者现在每月还可以领到856元伤残津贴,直到终老。“要不是有工伤保险,我的公司早就被事故拖垮了。”现在,刘老板在岳阳建筑界朋友圈子里逢人就说,当起了工伤保险政策的宣传员。
工伤保险因费率低,负担轻,普遍得到用人单位青睐。以岳阳市农民工月收入1000-1200元、平均费率1%水平计算,用人单位每月只需为其缴纳10-12元。目前,岳阳市工伤保险参保近50万人。市工伤保险处处长李胜军介绍,为方便用人单位参保,该处先后出台了多项服务措施。
去年8月,工伤保险业务系统实现县市区全面联网,开始实行业务网上经办,并确定11大项共计30个业务模块的工伤保险业务经办项目。很多业务经办人员无需出门,只需上网下载业务表表格,实行网上申报即可,大大减少了返经办机构办事次数。目前,该处从基金征收、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补偿到供养亲属跟踪服务等业务全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种种服务措施,大大增强了用人单位参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为参保单位打造了一张张牢固的“安全网”。
让“折翼天使”振翅翱翔
24岁的朱海军是城陵矶港务公司一名装卸工,数月前,他的脚在一次事故中被吊车砸断,出院后,功能恢复不理想。市工伤处领导及时将其转院到省康复中心。通过近两个月系统的康复训练,他很快能下床行走。4月15日,他作为我市工伤康复职工的典型代表,受到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的亲切接见。小朱将自己精心绣制的一件《福》字作品送给了胡部长,胡晓义动情地说:“这是我收到的最美的手工作品,希望所有工伤患者都像你一样热爱生命,享受幸福。”现已康复出院的小朱又愉快地回到了工作岗位。
据了解,像朱海军一样被安排接受系统康复的工伤职工每年就有500人之多。
工伤保险处处长李胜军介绍,岳阳市先后与省市14家医疗康复机构签订服务协议,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早期介入、终生服务、防治并重的康复理念,建立了以回归家庭、社会和职业为目标,医疗康复为基础,职业康复为重点,心理康复贯穿始终的我市工伤康复管理服务模式。目前,已有5200人次接受过系统的医疗康复,1600人次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和职业康复,其中90%以上的人重返了工作岗位。
汗水浇开文明花
“来这里办事,只需按要求递交材料,其他环节都由大厅人员替我们办,非常省心!”来自岳阳楼区某私人企业的王先生开心地向记者推介。
据悉,该处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专门开辟了工伤职工“绿色通道”,做到事故受理快捷、待遇审核准确、基金支付及时,并做到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
“参保手续自受理之日1个工作日内办结;待遇审核自受理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办结;一般工伤事故,1个工作日到达现场调查;重大工伤事故,3小时内达到现场调查”——这是该处推行限时服务制度来向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
为进一步打造服务品牌,该处立足本职,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推出跟踪服务、延时服务和服务引导制、一次办理制、限时办结制、空岗补位制等服务办法,从单纯的微笑服务逐步向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层次服务转变,促使礼貌服务向优质服务延伸,服务项目从“固定窗口”向“活动窗口”延伸。去年,在全市劳动保障系统“项目创新年”活动评比中,该处的“阳光监管工程”服务项目以最高分拿下了第一名。
针对窗口业务量大、矛盾较集中、服务要求高的特点,该处选拔一批政治性强、处理问题艺术性高的职工到服务窗口接待群众来访工作,在窗口充分发挥其细致、耐心、和蔼等特长,将真诚的微笑送给参保职工,换来了服务对象的理解和尊重。为了方便职工办理各项业务,窗口工作人员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一天下来眼涩、腰酸、背疼,可他们却从不叫累。
翻开该处事故勘察科工作人员日志,一组数字让我们惊叹不已:为做好工伤认定调查取证,年行程12万公里,足迹遍及全市大小120多个乡镇,走访证人近万人,笔录工伤事故调查材料100多万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该处优质服务和创新服务的举措赢得了广大参保者特别是农民工兄弟的交口称赞,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该处先后多次被团市委、团省委、团中央授予“青年文明号”,被全国劳动保障部评为“优质服务窗口”,成为了全国工伤保险系统的一面夺目的旗帜。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和《中国劳动保障报》等权威媒体多次对该处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今年“七·一”期间,该处再次获得“基层党建示范单位”的殊荣。
本报记者 刘志恒
通 讯 员 刘 洪 李中舜